近年来,学生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一直处于高位。2021年,涉及学生遭受暴力行为、食品安全的事件屡次引发关注。学生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其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如河南省封丘县戚城中学营养午餐致学生呕吐腹泻,校长哭诉送餐公司“换不动”;安徽省歙县多名女生在厕所霸凌另一女生等事件引起舆论热议。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提出各地要摸排死角,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对校园霸凌的治理细则、各地方的创新性治理举措等将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领域,尤其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对校园霸凌的治理问题。9月,教育部出台的《教育督导问责办法》提出,校园出现霸凌行为,将会直接问责学校,并规定了学校在管理学校霸凌事件中的责任。相信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持续推动对校园霸凌单独立法、提出如“纳入对14周岁以下校园霸凌施暴者的惩治”、被霸凌者心理健康疏导等具体问题对策的讨论将成为代表委员的关心话题。
针对学生安全问题,曹园雅、莫俊文委员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规定和措施来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事件。此外,校方应加强普法教育和反欺凌知识科普,引导学生正确应对被欺凌或目睹欺凌的措施,并倡导平等待人、不恃强凌弱、拒绝任何形式的欺凌,营造尊重、平等、包容的校园文化。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建立反霸凌社团、机构等,帮助监督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此外,家长在家庭中应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防止家庭暴力成为校园暴力的模仿对象。同时,动员和鼓励心理工作者加入反校园欺凌组织和队伍,为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干预。
学生安全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预防和解决。教育部、学校、家长、心理工作者等各方应紧密合作,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